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

勸父止博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勸父止博


孝本感天格鬼神 豈難化被壞爹親

至誠跪勸父知悔 改賭革新重作人


清朝江良緒,江蘇吳江人,生性至孝。其父不務正業,沈迷賭博,其母規諫,竟被逐出,良緒號泣,求返其母,父怒併逐之,乃奉母往岳家寄居。未幾其父蕩盡家產,亦前來同居,然猶不知悔改,將良緒以妻奩資所購田地賣盡,復撤良緒之帳帳等充賭債。其母憂忿致病,良緒為維持生計,往外鄉設塾教書,每夜必趕回看護其母。一日深夜,良緒冒風雪返家,其父深受感動,謂:「如此風雪,何必回家。」良緒跪勸其父:「母因父生病,請父親脫離賭海,以解母煩憂,使其早日康復」。父聞諫,頓然醒悟,遂痛改前非,父子同心協力,重建家業。


(奩:同匳,女子之嫁妝。)

高歌娛母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高歌娛母


天雪穴居不覺寒 高歌母壽舞狂歡

縣丞感孝為營室 嘉獎孝心母子安


清朝張乞人,順天永清人,失其名。張乞人早年喪父,家貧無屋,掘地為室而居,行乞以養老母。某日,天寒降大雪,適縣丞路過,偶聞歌聲出自地下,怪而呼出張乞人詰問,張乞人答稱:「因逢老母生日,喜而高歌祝壽,勸母加餐耳。」縣丞感嘆其孝心,命車載其母子至縣衙,縣丞母特𧶽粟及布給其母,縣丞嘉勉其孝,賜銀與張乞人,乞人叩謝曰:「官母賜我母不敢不受,惟官賜我未敢受,我母年八十,我年六十一,為清白百姓足矣。」縣丞遂改為其母子建室,得以樂天倫。

輪侍母親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輪侍母親


兄弟輪傭以養親 高謳舞躍侑清醇

寒天負母曝庭院 母樂如仙脫凡塵


清朝,江南和州地方,薛文與薛化禮兩昆仲,皆有至性,事母至孝,朝夕問安,出入必告,凡事必依母命,曲意承歡,未敢違逆。薛家貧困,端賴兩兄弟出外謀生,為不忍棄母於不顧,議定輪番外出為傭,留一人在家,陪伴母親,不使孤寂,為傭者以所得悉購甘旨奉母。兄弟常舞躍謳歌,以博母歡笑,寒天即負母出戶外曝晒取暖,極盡孝敬,令母樂享天年。袁君載云:「孝子事親,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、煩惱心、驚怖心、愁悶心、難言心、愧恨心。」薛家兄弟,恪遵此一格言,誠孝子也。

孝感繼母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孝感繼母


不尤繼母逐離鄉 母病返家侍藥湯

將弟視同親手足 母終悔悟變慈祥


清朝李應麟,雲南昆明人,秉性至孝,其母不幸去世,勸其父續絃,以賣卜所得,奉養雙親。應麟奉侍繼母雖甚孝順,但繼母視其為眼中釘,百般刁難,常藉故鞭打,應麟皆跪而挨杖,未敢抗拒,其父聽信繼母言,遂被逐出家門,然應麟毫不怨恨,每逢雙親生日,即購甘旨持歸祝壽。後聞繼母生病,返家侍護,並為繼母數次遠赴三十里外求醫藥,直至痊癒,且持繼母所生三弟支愛備至,繼母終於悔悟,善視之。

罄產贖父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罄產贖父


晨昏遙拜淚流頻 蹈上險途歷苦辛

營釋父歸甘旨奉 俾能安逸樂天真


明朝有一姓劉名謹者,浙江山陰人,賦性至孝。其父因罪被遣往雲南服役,謹方六歲,即知詢家人雲南方向,而朝夕向雲南跪拜。十四歲時,因思父心切,不顧家人勸阻,奮身起行,前往雲南尋父。翻山越嶺,歷盡艱辛,經六個月跋涉,始抵其地。遇父擁抱欲絕,因父患瘋痺,求官吏准代父服役,惟依國法,十六歲以上始准替代,而謹尚未成丁,乃歸家變賣家產,雇他人前往,其父始獲免役還鄉,雖家貧如洗,勤儉奮發,以甘旨奉養其父終身,可謂孝之至矣。

負母避難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負母避難


事親苦孝最艱辛 請看盲人孝母親

逢亂負行兼賣卜 孝心無比感神人


明朝鈞州有一孝子,姓張名宗魯,四歲時即失明。二十歲時,盜賊蜂起作亂,為免禍害,由其妻牽引,背負老母,遠走他鄉避難,因身無分文,宗魯以卜掛所得微資,供養父母,其妻則採野菜度日。不幸途中遇賊,欲奪其妻,宗魯向賊叩頭,流淚哀求曰:「余自幼失明無法善侍母親,端賴吾妻奉侍年老身弱之母,如擄吾妻,將絕吾母天年,祈請赦免。」賊群感其孝,咸認如奪其妻即為不義,遂釋放之。亂平後,宗魯奉母還鄉,竭力供養母親享度百年。朝廷聞知盲人之孝行,特厚賜金帛表彰。

為父辯冤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為父辯冤


為父雪冤赴帝鄉 呈章冒死訴君王

幸蒙感孝得寬赦 孝比緹縈流世芳


明朝安陸地方,有一孝子姓吳名一𣁽,秉性至孝。其父遭人誣告陷害,押往安城治罪,一魁方十二歲,知父親受不明不白之冤,決心為其洗雪冤枉,歷受千辛萬苦徒步到京城。幸逢肅宗帝為郊祀出城,一𣁽冒死跪於駕前,呈上陳情書訴冤,帝閱後,知係冤情,下詔釋其父,並嘉許其孝心,厚𧶽金帛,派員護送其父子歸鄉里,成全其孝行。以一童子不辭勞苦,冒死罪之險,為父辯冤,令人欽佩。


註:郊祀:古時天子冬至祭天之典禮叫「郊」。

死守祖祠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死守祖祠


祖祠盜犯不哀鳴 兄弟爭求代捨生

賊感憐心雙釋放 堪稱孝友永流名


元朝時代,興化莆田,有郭道卿、佐卿兄弟,出於孝悌之家。其第四代祖義重至孝,朝廷下詔表旌,鄉里建立孝子祠崇祀。元朝初年,盜賊蜂起,鄉人皆竄匿,獨道卿兩兄弟守於孝子祠,不忍離去,致被盜逮捕,道卿向匪盜哀求曰:「吾有兒已長大,弟之兒尚年幼,須賴吾弟養育,請殺吾而釋放吾弟」佐卿亦哀求曰:「吾家全賴兄長治理,請殺吾。」而爭相引頸侍斃,盜賊相顧感嘆曰:「孝門之家,兄弟如此友愛,何忍殺害。」遂釋放兩兄弟。

築室奉親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築室奉親


奉父安居築雅堂 晨昏定省禮行常

侍尊繼母如親母 孝感全鄉佩頌揚


元朝王思聰,延安安塞人。事親至孝,鄉里人皆稱讚。因家境清寒,耕農為生,農閒時,教鄰里子弟讀書,以所得微資奉養雙親。其母歿時,哀慟欲絕,後勸父娶楊氏為繼室,思聰事之如親母,極盡孝順,因幼稚弟妹多人,常爭奪父食,又喧嘩吵鬧,思聰乃築一清幽雅室曰養老堂,供父安居,其家雖貧,甘旨不缺,晨昏定省,從未怠忽,一有空閒,則陪伴父側,慰其無聊,博其清心。後其父失明,常嗽口舐其目,終得復明。有司將其孝行上達,朝廷特下旨旌表。

求父返家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求父返家


娶妻奉母出尋親 露宿風餐歷苦辛

拒認跪求迎返里 晨昏奉侍似延賓


元朝時代,江西建昌地方,有一孝子姓高名必達,五歲時其父棄家遠遊,不知去向。及長大,日夜思慕,乃娶妻侍奉母親,而獨往四方尋父,經十餘年查尋無著,益感傷悲。偶然獲悉:黃州全真道院有一道人,道號虛明子,學道已三十年,係建昌人,僅知姓高不知本名。必達知係遍尋無著之父親,喜出望外,趕往拜見,詳述家世及自己出生年月日,哀號叩頭,求父返家,但虛明子堅不承認係其父,必達不離左右,流淚哀求甚切,虛明子終於動情,隨必達返家,受孝養,誠一孝子也。

還母孝養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還母孝養


生母棄兒獨歎嗟 屢求父許請回家

奉承二母欣同事 知本報恩實可嘉


元朝,黃道賢,泉州人,自幼善事父母,以孝聞名鄉里。其嫡母因無子,父乃娶蘇氏為妾,生道賢。道賢出生未幾,生母即因疾離開黃家。道賢長大後,聞悉此事痛感有虧孝道,日夜難抑思母之情,一再懇求父親接生母返家,父受其孝心感動,遂召回團聚。道賢不分生養,殷勤奉侍,頗得二母歡心,父疾時,日夜看護,親奉湯藥,遍求名醫,仍無起色,乃焚香禱天,願減己年以添父壽,果然父病得癒,續享壽十二年,父歿悲慟,數日不食,葬後築茅舍於墓側,廬墓至終制。有司感其孝心之厚,將情稟奏朝廷特下旌表曰:孝子黃氏之門。

朝夕拜像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朝夕拜像


聞說母親早喪亡 朝思慕想獨悲傷

堂懸肖像如生拜 孝行感人足頌揚


宋朝時代,有一孝子姓趙名宗悌,輕財好義,生性純孝,令人欽佩。宗悌出生不久,其母即不幸與世長別,全不識母顏。稍長時,每見鄰人母子相愛狀,即暗自流淚,感歎無母之悲哀,因思慕母親,屢次對其父及家人等,垂詢其母之生平,諸如面貌、體形、言行等,聽聆後,即泣不成聲,令人鼻酸。後並懇求父親,託畫師繪畫母親肖像,懸掛廳堂,朝夕跪拜,事之如生,其一片孝心,實可欽佩。

純孝流芳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純孝流芳


明君有道重倫常 揭發親生母枉亡

自責追封頒大赦 孝仁光史萬年芳


宋朝仁宗名禎,真宗帝之第六子,係李宸妃所生。當時劉德皇后當權,因無生子,奪仁宗為自己之子,人人怕其威勢,未敢透露真相。仁宗幼年繼位,因天性仁孝,尊劉后為皇太后,事事承命奉行。嗣後仁宗獲知宸妃為親生母,係遇害含冤而死,遂命啟棺親自驗視,數日不眠不食,哀傷欲絕,深感不孝,乃下詔追封宸妃為莊懿皇太后,並大赦天下,向萬民謝罪。因此史稱仁宗帝為仁孝皇帝,宋朝第一名君誠非偶然也。

孝親愛族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孝親愛族


侍看母疾不辭努 日藉笑談除痛苦

愛敬族宗如敬親 超倫純孝流今古


崔沔唐朝長安人,為人爽直,深明禮儀,歷官祕書監。素極孝順,力求親之歡心,其母患眼疾,遍尋名醫,不惜耗盡家財醫治,每夜在榻前,言趣譚、講故事,使母忘疾苦,如此隨侍三十餘年,母歿,深歎欲奉而親不在,乃將孝心移為敬愛其母生前惦念之族人,以奉親之心奉其兄姊,極盡敬順,以愛己子之心照顧姪甥,無微不至,且傾所得俸祿分贈族人,自穿布衣,居住陋室,過儉樸之生活。夫孝子之事親—「親之所愛亦愛之,親之所敬亦敬之。」如崔沔,親在盡孝,歿後敬愛親之所愛,豈非大孝乎。

終身慕親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終身慕親


思慕雙親無息時 吟詩作賦示追思

築宮朔望行親祭 孝感臣民天下治


南朝梁武帝,姓蕭名衍字叔逵,孝慈恭儉,博學能文。幼年喪母,成人後失父,日夜思親,感嘆欲奉而親不在,故得天下為君時,在鍾山下建愛敬寺,清溪邊建大智度寺,以追念親恩,並在宮內造至敬殿奉祀二親,每逢朔望,即親自奉呈饋奠祭祀,因猶未能抑制思慕之情,乃作「孝思賦」以表達悲思之苦。孝思賦真情流露悲思哀嘆之至情,令人流淚。孔子曰:「生事盡力,死事盡思。」孟子曰:「大孝終身慕父母。」梁武帝之不忘親恩,虔誠奉祀二親,誠大孝也。

捨身護父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捨身護父


護親避亂如蹈荊 賊至臨危不顧生

哀泣叩頭求父命 狠心凶賊感留情


潘綜,晉朝吳興烏程人,平日事親極盡孝敬。逢孫恩作亂,盜賊峰起,攻進鄉里,潘綜護父避亂途中,其父年邁行遲,勸潘綜獨自逃命,以免父子俱亡,惟潘綜一片孝心,不忍置父於不顧,堅不逃生,坐地抱父大哭,瞬間賊至,潘綜求賊勿傷老父,其父亦哀求曰:「吾兒為老朽不肯逃生,請勿殺之。」賊仍橫心,舉刀砍殺四刀,致潘綜悶絕倒地,幸有一賊勸阻,謂:「此兒不怕死,捨身護父,殺孝子必遭天誅,豈可殺乎?」賊乃手下留情,父子終免於難。因孝感鄉里,後人將該里地名改稱純孝。

辭官乞養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辭官乞養


祖恩未報失倫常 豈可擅拋出遠方

惋拒任官非得已 史稱賢孝永芬香


晉朝李密字令伯,武陽人,幼年喪父,母何氏改嫁,由其祖母撫育長大,雖家貧,好學成名,且奉侍祖母至孝,鄉里莫不稱讚。晉武帝聞其賢孝,欲聘為太子洗馬,但令伯因顧慮祖母年老,須侍奉身邊,不忍遠出他鄉,乃上書懇辭:「臣若無祖母養育,無法成器,而祖母若無臣奉侍,無法安享餘年。」其言詞情深意切,武帝深受感動,乃允其所請,並賜奴婢二人,助其奉侍祖母。因顧及祖母而甘辭顯職,其孝難能可貴矣。


(洗馬:本作先馬,即導馬,漢為東宮官屬,太子出則導馬前驅。晉以後改掌圖籍。)

傷父立志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傷父立志


時聞老父叱牛聲 感嘆年衰尚作耕

立志用功成大器 顯揚父母震聲名


晉朝趙至字景真,山西代郡人,自幼即有至性,聰慧非凡,鄉里稱其為神童。十二歲時,鄉民遮道爭觀新任縣令,人人稱羨,趙母勸勉至讀書,期能出人頭地,以慰父母。不久趙至入書塾拜師就讀,一日誦讀時,忽聞其父在田耕作叱牛之聲,不覺悲泣不已,師問其故,答以:「弟子自愧年幼,無法奉養雙親,致令老父辛勤耕作,今聞老父叱牛之聲,情不自禁,傷感悲泣耳。」至後往洛陽游學,刻志礪行,果成為名儒,得以揚名顯父母,誠為大孝矣。

孝格盜走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孝格盜走


事親順孝博心清 夜半盜臨恐母驚

設宴待誠慚嘆去 風聞遐邇益知名


後漢趙咨,字文楚,東郡燕人,幼年失父,事母至孝,晨昏定省,供奉甘旨不缺,鄰里莫不稱讚。趙咨出身貧窮,苦學有成,官至敦煌太守,後因病辭官,歸里率子孫耕農,以維生計。一夜深更,盜賊前來搶刧,趙咨深恐母親驚懼,乃先至門口迎賊入室,設宴殷勤款侍,席間向群賊稱:「老母年屆八十,身弱多病,須靜養,請勿喧嚷,以免驚動老母。」盜賊甚受感動,跪地叩頭嘆曰:「敢犯孝子,定無善報。」言畢奪門奔出,趙咨持物欲贈,追之已不及,事傳四方,趙咨名氣益盛。

投江殉父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投江殉父


慟父溺江千古悲 決然躍水覓親屍

幽靈有感雙屍現 孝女格官立頌碑


漢朝曹娥,上虞縣人,生性至孝。其父曹盰善巫之術,獻帝建安二年五月五日,施法術於江上,迎神逆濤而上,因舞劍高歌,不慎失足溺斃,屍體流失。曹娥時年僅十四,仰天慟哭欲絕,沿岸奔走,哀號十七晝夜不絕聲,後躍入江中殉父,其英靈不沒,經五日,竟負父屍浮出江面,縣長度尚感歎其純孝,乃改葬於江南道旁,並立碑歌頌。嗣後世人將江名改稱曹娥江。自古以來,凡談及此事者,莫不揮淚,其孝行永留青史,萬古流芳。

順夫奉姑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順夫奉姑


矢志柏舟守節貞 家貧紡織以維生

奉姑行孝傳遐邇 彤管休揚千載名


漢朝孝婦陳之少,年十六而嫁,未生子,其夫要至邊疆當兵,囑其妻說:「我此去不知生死,家母年老,又無兄弟,我若不還,你肯養我母乎!」。孝婦答稱諾。夫果死不還,姑性躁急,常打罵交加並無怨言,養姑敬愛愈篤,日夜紡織以度日子,居夫喪三年後,其母欲改嫁之,孝婦曰:昔日夫囑妾要養老母,既然許之,今棄託是失信,背夫是不義,必欲強我改嫁,我惟死而已,於是其母不敢再勸,姑至八十餘歲而卒,准陽太守奏聞於朝,漢文帝高其義,賜黃金四十斤,號曰孝婦。

挨杖傷老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挨杖傷老


體念母親情至忱 母箠輕重甚關心

一朝知母力衰退 頓起心酸淚濕襟


漢朝韓伯愈梁人,秉性純孝,係一著名孝子。其母管教甚嚴,稍有過失,即擧杖揮打,伯愈從未埋怨,下跪任母打擊。一日有過,挨杖時竟反常,傷心哭泣,其母覺奇,問以:「往日挨打皆能喜悅承受,今日為何哭泣?」伯愈答稱:「往日打我,常覺疼痛,知母尚有氣力,身體健康,但今覺不疼,知母力衰體弱,故傷心不禁流淚,非因痛不甘受也。」如此關懷母親,乃是出於孝心,堪為人子之借鏡。

忠孝兩全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忠孝兩全


父訓應遵任楚臣 討平賊亂致亡親

哀呼欲絕殉親死 全孝存忠無比倫


春秋時代,楚國申鳴,事親至孝名聞全國,楚王聞悉,商聘為相,申鳴以須奉養父親為由,拒絕應聘,其父勸以應為國效勞,始遵父命赴任。任相三年後,白公勝叛亂,其父阻止申鳴前往討伐,以免涉險,然申鳴以君國有難,為臣豈可置之度外,毅然辭別父親出征。白公得知申鳴至孝,劫持其父威脅:「如肯歸順,則分與國土一半,否則殺汝父」。申鳴覆以:「吾前為父之子,今乃王之臣,既然未能成為孝子,亦應盡忠臣之責」。遂進攻殺死白公平亂,不幸其父亦遭敵砍殺,申鳴悲痛未能盡孝,自刎身死。申鳴顧全忠孝之事蹟,誠令人嘆佩。

孝感君悔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孝感君悔


承恩賜食叩遺親 孝感悔君淚下頻

迎母回朝遵子道 如初奉侍樂天倫


潁考叔,春秋時代鄭國人,事親篤孝,且明邪正,善勸人遵孝道,受鄭莊公任為潁谷封人。鄭莊公封其弟叔段於京,惟其母偏愛叔段,欲助其當國,密謀造反,引兵襲攻鄭都,而由其母內應開城,因事洩未能得逞,莊公忿而放遂其母。考叔知悉此事,認為子絕母非人也,乃思計策,感化君王,一日莊公賜食野味,考叔謂:「臣有母未嘗君賜之物,欲持歸奉母。」莊公流淚慨嘆:「汝有母我則無。」悔恨當初,不該與母誓約,不到黃泉,永不相見。考叔建言:「若挖墜道,泉水涌出,相見於該處,則與黃泉無別。」莊公從之,母子終得相見,感情恢復如初。


(封人:鎮守邊境之長官)

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
中華文化萬邦崇 重孝尊親播外中

美德宣揚光更大 全民齊倡孝親風


教孝忠言難格心 宏宣故典感尤深

續編典範孝賢子 供作事親座右箴


每一孝兒善事親 歷辛嘗苦感人神

自欣效法行無倦 纔是中華忠孝民

勸父止博 — 續撰二十四孝故事

 勸父止博 孝本感天格鬼神 豈難化被壞爹親 至誠跪勸父知悔 改賭革新重作人 清朝江良緒,江蘇吳江人,生性至孝。其父不務正業,沈迷賭博,其母規諫,竟被逐出,良緒號泣,求返其母,父怒併逐之,乃奉母往岳家寄居。未幾其父蕩盡家產,亦前來同居,然猶不知悔改,將良緒以妻奩資所購田地賣盡,復撤...